中医基础理论
1.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候,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2.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体现了阴阳转化 。
3. ①阴阳偏盛“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实热证则“热者寒之”;实寒证则“寒者热之”。②阴阳偏衰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阴偏衰:“阴虚则热”—滋阴制阳—“阳病治阴”;阳偏衰:“阳虚则寒”—扶阳抑阴—“阴病治阳”。
4.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包括: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对应五体:筋、脉、肉、皮、骨。对应五声:呼、笑、歌、哭、呻。对应五变:握、忧、哕、咳、栗。
5. 五行相生与相克:①相邻为相生: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母 子关系)。②相隔为相克:克我者为我的“所不胜”,我克者为 我的“所胜”。
6. 五行学说中相生关系的传变:“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相克关系的传变:“相乘”和“相侮”。
7. 心:主血脉、藏神。肺: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脾:主运化、主统血。肝:主疏泄、主藏血。肾:藏精、主水、主纳气。
8.脾的生理特性:①脾气主升:升清/升举内脏。②喜燥恶湿。③脾为孤脏。
9. 体现人体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关系的脏腑是:肝与肾。
10.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 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11. “利小便而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小肠主液。
12. 膀胱:“州都之官”、“津液之府”。
13.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又称“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来源 于水谷,又称“水谷之精”。
14.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15. 疠气特点:①发病急骤,病情危笃;②传染性强,易于流行;③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16. 内生“五邪”包括:风气内动、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不包括寒邪直中)。
17. 阴盛格阳:阴气偏盛至极,壅闭于里,寒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真寒假热证)。
阳盛格阴:阳气偏盛至极,深伏于里,热盛于内,格阴于外 (真热假寒证)。
18. 正治(逆治):逆其疾病证候性质而治,如寒者热之、热者寒 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反治(从治):顺从病证的外在假 象而治,如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中医诊断学
1. 面色青黄(苍黄),多见于肝脾不调。
2.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色青者,多属惊风或惊风先兆。
3. 面色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瘀血、疼痛;面色青色主寒 证、气滞、血瘀、疼痛和惊风。(面色黑色和青色共同的病证为:寒、痛、瘀)
4. 目的脏腑分属:目内眦及外的血络属心,称“血轮”;黑珠属肝,称“风轮”;白睛属肺,称“气轮”;瞳仁属肾,称“水轮”;眼胞属脾,称“肉轮”。(肝心脾肺肾,黑内眼白仁,风血肉气水 )
5. 里虚寒证:久病畏寒指病人经常怕冷,四肢凉,得温可缓,常兼有面色咣白,舌淡胖嫩,脉弱。
6. 里实热证:可见有满面通红、口渴饮冷、大汗出、脉洪大等症。多见于伤寒阳明经证和温病气分阶段。
7. 紧脉:绷急弹指,状如牵绳转索,见于实寒证、疼痛和食积 等 。
8. 花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常见于大量失血、伤阴之际。
9. 真热假寒——阳盛格阴证。其临床表现有四肢凉甚至厥冷,神识昏沉,面色紫暗,脉沉迟,身热,胸腹灼热,口鼻气灼,口臭息粗,口渴引饮,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有力。
10. 真寒假热——阴盛格阳证、戴阳证者。临床表现有自觉发热, 欲脱衣揭被,触之胸腹无灼热、下肢厥冷,面色浮红如妆,非 满面通红,神志躁扰不宁,疲乏无力,口渴但不欲饮,咽痛而 不红肿,脉浮大或数,按之无力,便秘而便质不燥,或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
11. 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本质为虚证,临床表现可有腹部胀满,呼吸喘促,或二便闭涩,脉数等表现。
12. 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本质为实证,临床表现可有神情默默,倦怠懒言,身体羸瘦,脉象沉细等表现。
13. 心气虚证以心悸、胸闷兼气虚证为特征;心阳虚证是在心气虚的基础上,出现心胸闷痛、畏寒肢冷等虚寒证候为特征;心阳虚脱证是在心阳虚的基础上,突然出现冷汗、肢厥、脉微等亡阳证候为特征。
14. 四饮: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痰饮:饮停胃肠—脘腹痞胀,呕吐清涎,胃中振水音,肠间水声辘辘;
悬饮:饮停胸胁—胸胁饱满,胀痛,咳嗽,转侧则痛增,脉弦 ;
支饮:饮停心肺—胸闷心悸,气短不能平卧;
溢饮:饮溢四肢—肢体沉重,酸痛,或浮肿,小便不利。
15. 症见发热,神昏谵语,斑疹紫暗,出血动风,舌质深绛,脉细 数,属于血分证。症见身热夜甚、心烦、舌红绛、脉细数为营分证。
![]() |
![]() |
![]() |
博傲护理 | 博傲药师 | 博傲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