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医执业医师基础知识:内燥和外燥的关系
内燥和外燥的关系
区别:
“外燥”是感受六淫邪气而来,它侵袭的部位主要在,肺、胃。(1)有表证,发热、恶寒、头疼、脉浮,这是表证最一般的特征。(2)燥,有干的特征。
“内燥”是由(1)机体内的津液亏损,(2)机体内的精血亏损,所导致。它除可以表现为肌肤孔窍干燥之外,主要是以肺、胃、肠、肾燥为主。(《温病》精血下夺,主要是肝肾精血亏损到极点,表现为形体羸瘦、肌肤干燥。)
联系:02.52,
共同的病理基础是,阴津,精血亏损。内燥最容易招致外燥。外燥侵袭机体,病久也必然伤及人体的五脏六腑的津液精血,导致内燥。
内火:03.40,
是“火热内生”的简称。又习称“内热”。是指机体阳盛有余,或者阴虚阳亢,或者是病邪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变化。(2)火和热的关系:05.04,属性相同,程度不同。“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
火和脏腑的关系:06.36,
五脏功能失常均可以导致火热内扰。最多见的,心火、肺火、胃火、肝火、肾火。
内火的病理变化:07.07,
(1)阳盛化火。“阳盛则热,热极为火”。此火属于病理性的,叫“壮火”。阳气过盛的火,叫做“气有余便是火”。
(2)内火的形成:08.14,邪郁化火。一、“六淫皆从火化”。六淫中最容易化火的是,“寒郁化火”“湿郁化火”。条件是郁结日久而化火。二、内伤疾病中,由于机体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痰、瘀、水、湿停聚日久,邪郁日久,也可以产生火。集中表现为“热极之火”。(如:食积停滞,即可以表现为大便干燥、食欲减退、脉快,也可以表现为,发热。叫“食积化火”)10.26,“痰郁化火”,“血瘀化火”
(3):五志化火:10.50,这是内火产生,最多见的一种。是七情过激,或者七情郁结,郁久化火。以“肝火”最多见。上述三种,一般而言,多表现为“实火”。 “虚火”:12.12,由阴虚而来。阴虚发展到极点,出现“阴虚火旺”。“阴虚火旺”和“阴虚”在病机上有联系,又有显著的区别。“阴虚火旺”的特征,一、有“阴虚内热”的特征,二、有“虚火上炎”的特征。“虚火上炎”表现在头面部为“火热炎上”,“炎”表现的征象类似实火,但它是阴虚火旺的结果。…… 即有虚热,又有虚火。阴虚内热,虚火上炎。13.42,为什么要把“阴虚”和“阴虚火旺”两者严格区别开来?
实践意义:14.00,
一般治疗五脏六腑内火的“阴虚内热”多使用“甘寒、咸寒、酸寒”的药物,不得用“苦寒”药物。苦寒药物是针对“实火”的,苦寒药物能“清热泻火”,使用不当,最容易“伤阴”。“阴虚内热”用“苦寒”药物,不但不能祛其热,反而加重“阴虚”。但在“阴虚火旺”时,在保证用“酸寒、咸寒、甘寒”治疗阴虚的同时,可以少用一点“苦寒”药物。“苦寒”药物叫“苦寒直折”。(《伤寒论》少阴热化证《黄连阿胶汤》。)……
外火与内火的关系:17.13,
“外火”主要来自于外部的火热之邪,初期可以有表证,随之而来进入热极阶段,表现为“壮热”。“太阳病”、“阳明病”。阳明病表现为典型的阳盛化火。“外火”可以从六淫火化。《白虎汤》《大承气汤》的证候,壮热、口渴、心烦。火来自于外,表现是里证的表现。18.20,内火:有“实火”和“虚火”。以“实火”为多见。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表现为脏腑的阳气偏亢。在心、肺、肝、胃、多见。特点:多为实热证。火所在脏腑不同,表现不同。口渴、尿赤、脉数、便结,是判定热最重要的指征。
“阴虚”最一般的特征:19.38,“五心烦热”。“五心烦热”进一步发展,会出现“潮热”,一般以午后为甚,常常表现为“面目烘热”,即脸一阵阵发红。官窍、头面部一阵阵发红。这个现象叫“虚火”。把它和一般的“阴虚内热”区别开来。主要特点集中在头面部,两颧阵阵发红,术语叫“面目烘热”,象火烤一样,一阵一阵热,不是持续性的。一般以午后为甚,因为它象潮水一样应是而来,所以叫“潮热”。和一般的“五心烦热”不同。特殊的表现,还表现为 “骨蒸潮热”。21.13,“骨蒸潮热”即,机体关节,象热气熏蒸,热火烤那样发热。“骨蒸潮热”和“面目烘热”都是“阴虚火旺”的主要指证。 21.47,“格阳”也可以归到“虚火”范畴。
总结:22.27,“阴虚内热”和“阴虚火旺”一定要严格区分。
外火容易累及脏腑,产生内火。24.30,素有内火,也容易招致外火
![]() |
![]() |
![]() |
博傲护理 | 博傲药师 | 博傲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