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咨询热线:400-168-0561(免长途费)
当前位置:首页 > 执业中药师 > 复习指导

《中药一》四气与五味的确定依据知识总结

2022-03-08 来源:医学考试在线 浏览次数: 发布者:纪老师

        为了帮助广大执业药师备考生成功拿下药师资格证,博傲小编整理了《中药一》四气与五味的确定依据知识总结,希望能对正在复习的考生有所帮助,内容如下:

  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1、确定的主要依据

        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2、与所疗疾病的关系

        寒性或凉性药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如石膏、板蓝根对发热口渴、咽喉肿痛等热证有清热泻火、利咽、解毒的作用。

        热性或温性药能减轻或消除寒证,如附子、干姜对脘腹冷痛、四肢厥逆等寒证,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作用。

        3、所示的效用

        (1)凡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有伤阳助寒之弊。

        (2)凡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有伤阴助火之害。

        4、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

        (3)寒热错杂者,据情寒热并用。

        (4)真寒假热治以热药,真热假寒治以寒药,必要时加用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五味  

        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五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也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1、确定的主要依据

        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2、与所疗疾病的关系

        辛味药多发表行散,甘味药多补虚缓急,酸味药多敛肺涩肠,苦味药多降泻燥湿,咸味药多软坚散结。

        3、效用与应用注意

        (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某些甘味药还能解药、食毒。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能生津、安蛔。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气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能泄(通泄,如大黄;降泄,如苦杏仁、赭石;清泄,如黄连、栀子),能燥(燥湿),能坚(坚阴、坚厚肠胃)。苦味药大多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5)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故食盐类咸味药不宜多食,高血压动脉硬化者尤当如此。有的咸味药如芒硝,脾虚便溏者慎用。

        (6)涩,能收、能敛,同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常附于酸)。涩味药大多能敛邪,邪气未尽者慎用。

        (7)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常附于甘)。淡味药过用,亦能伤津液,故阴虚津亏者慎用。

        (8)此外,芳香味能散、能行、能开,有化湿、辟秽、开窍、醒脾等作用。芳香味与辛味一样,亦能耗气伤津,故气虚津亏者慎用。

        4、气味配合的原则与规律

        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更多。

        以上【《中药一》四气与五味的确定依据知识总结】内容由博傲小编整理,如果您觉得文章内容对您有所帮助的话就收藏分享一下吧,想要了解更多的药考知识点,那就快来关注博傲医学考试在线网!

推荐课程

推荐图书

×
热线电话
400-168-0561
备考QQ群
医师群: 457349802
护士群: 398775807
护士群: 392484747
药师群: 375711639
备考微信群
博傲护理 博傲药师 博傲医师
20年专注医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