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咨询热线:400 628 6615(免长途费)
当前位置:首页 > 口腔助理医师 > 复习指导

2016年口腔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辅导:龋病致病因素之饮食因素

2016-01-25 来源:医学考试在线 浏览次数: 发布者:医学考试在线

  2016年口腔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辅导:龋病致病因素之饮食因素:医学考试在线搜集整理口腔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龋病致病因素之饮食因素相关辅导内容如下,请准备参加2016年口腔助理医师考试考生及时查看。

  1、糖(蔗糖与碳水化合物):

  在龋病的发病过程中,饮食因素至关重要,尤其是蔗糖与碳水化合物的致龋作用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它们作为细菌代谢的底物。在代谢过程中为细菌生存提供营养,其终末产物又可造成牙的破坏。

  糖的致龋作用机制有以下几方面:①发酵产酸作用;②合成胞外多糖,促进菌斑形成;③细菌可利用摄入的糖聚合为胞内多糖(主要是糖原),它们在细菌缺乏外源糖时可被利用,产生必要的能量,使致龋菌不断生长、繁殖、代谢。

  影响含糖食物致龋作用的因素:糖的致龋力大小与以下多种因素相关:

  (1)食糖量与龋病发病的关系:食糖消耗与龋病的流行呈正相关关系,高糖消耗组具有高的龋病流行率。与此相反,食糖消耗量低的人群龋病的流行率亦低,而无龋人数增加。这说明,食糖量愈多,患龋的情况愈严重,有力地证实糖有显著致龋作用的观点。

  (2)糖的种类:很多学者已对各种常见糖的致龋力作了深入的比较研究,结果认为各种糖由于分子量和化学结构的不同,产酸能力也不同。动物试验研究发现:各种碳水化合物中,蔗糖致平滑面龋的能力最强。在活体使用变形链球菌感染动物时更是这样。菌斑中很多细菌可以代谢蔗糖,其中变形链球菌代谢蔗糖能力最强。目前根据各种糖使菌斑产酸多少及pH下降程度确立它们的致龋性,排序如下:蔗糖>葡萄糖>麦芽糖>乳糖>果糖>山梨糖>木糖醇。山梨糖和木糖醇基本上不能被致龋菌利用产酸,故常作为防龋的甜味替代剂。

  (3)进食频率:进食糖的频率与龋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摄糖频率高,可以持续地为口腔微生物提供代谢的底物和能量,长时间保持菌斑低pH的酸性环境。有研究表明,对儿童餐间、睡前加甜食食都会显著地增加龋病的严重程度。

  (4)含糖食物的物理性状和摄入方式:含糖食物的硬度、粗细度、黏稠度等物理性状与其在口腔中的溶解、停留的时间和在牙面上的黏附情况有密切关系。凡是精细的、黏稠的含糖食物致龋力大。经胃管导入含糖食物不产生龋齿,只有食物经口摄入才能致龋。

  2、氟化物:氟的全身作用,即在发育期,机体摄入适量氟,氟可进入骨和牙齿硬组织使其形成稳定的氟化磷酸钙晶体,增强釉质抗酸溶解性。

  氟化物局部作用的抗龋机制:对釉质羟基磷灰石的作用:降低溶解性、改善晶体结构以及促进脱钙矿物质的再矿化;对菌斑细菌的作用:对酶的抑制、抑制致龋菌生长;对釉质表面的作用:解除蛋白质和(或)细菌的吸附、降低表面自由能。

  3、磷酸盐:大量的研究认为磷酸盐的局部作用有抑菌的效果。食物或饮水含磷酸盐多可以使菌斑、唾液的磷酸盐浓度呈饱和状态,此磷酸盐缓冲体系可缓冲菌斑内有机酸,抑制脱矿作用,可降低或抑制釉质羟基磷灰石的溶解。对已脱矿的釉面可以造成磷酸钙的再沉积。虽然在动物试验中已证实饮食中增加磷酸盐可以减少龋病发病,但人类的临床研究结果尚缺乏说服力。

  医学考试在线会及时更新2016年口腔助理医师考试的最新相关信息,请广大考生及时关注!

推荐课程

推荐图书

×
热线电话
400-168-0561
400-628-6615
备考QQ群
医师群: 457349802
护士群: 398775807
护士群: 392484747
药师群: 375711639
备考微信群
博傲护理 博傲药师 博傲医师
医考培训
高端品牌开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