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备考,博傲教育小编今天整理了“X线摄影基础”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解剖学基准线
1、解剖学姿势:人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下肢并拢,足尖及掌心向前,两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
2、矢状轴,又称腹背轴。
3、冠状轴,又叫额状轴。
4、近心脏者为近端,远离心脏者为远端。
二、X线摄影学基准标志
1、听眶线(ABL):为外耳孔与同侧眼眶下缘间的连线。与解剖学水平面平行;
2、听眦线(OMBL):为外耳孔与同侧眼外眦间的连线;
3、听鼻线:为外耳孔与同侧鼻翼下缘间的连线;
4、听口线:为外耳孔与同侧口角间的连线;
5、听眉线(SML):为外耳孔与眉间的连线;
6、瞳间线:为两瞳孔间的连线。
7、眶下线(IOL):两眼眶下缘的连线
8、听眦线与听眶线约呈12°~15°角;听眉线与听眦线约呈10°角;听口线与听眦线约呈35°角;听鼻线与听眦线约呈25°角。
9、正中矢状面:将头颅纵向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的切面,称为正中矢状面,不位于正中。但与其平行的面,均称为矢状面;
10、解剖学水平面:经颅骨听眶线,将头颅分成上、下两部分的水平断面,称为解剖学水平面;
11、耳垂额状面:沿外耳孔作解剖学水平面垂直线,将头颅分作前后两部分的冠状断面,称为耳垂额状面。
12、胸骨颈静脉切迹:位于胸骨上缘的凹陷处,平第2胸椎下缘高度。
13、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向前凸,两侧与第2肋骨前端连接,平对气管分叉及第4、5胸椎椎体间隙。
14、剑突末端:胸骨最下端,平第11胸椎椎体高度。
15、肋弓:由第8~10肋软骨前端相连形成,构成胸廓下口的前部,肋弓的最低点平第3腰椎高度。
16、胸骨柄中分处相当于主动脉弓的最高点。
17、第2、3肋骨呈水平,往下各肋骨逐渐斜行;第2前肋间最宽,第5、6肋骨最狭。
18、腹部分区常用“九分法”,即用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9个区。上水平线为经过两侧肋弓下缘最低点的连线,下水平线为经过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两条垂直线分别为左锁骨中线与左腹股沟韧带中点的连线和右锁骨中线与右腹股沟韧带中点的连线。所分的9个区,上部为腹上区、左季肋区和右季肋区;中部为脐区、左腰区和右腰区;下部为腹下区、左髂区和右髂区。
19、胆囊底体表投影:为右侧肋弓与右侧腹直肌外缘交界处。
20、成人肾门:约平第1腰椎高度,肾上极平第11胸椎下缘,肾下极平第2腰椎下缘。
21、膀胱:位于耻骨联合上方。
三、X线摄影常用体位
1、前后位:被检者后面紧贴影像接收器(image receptor,IR),身体矢状面与IR垂直,X线中心线由被检者身体的前面射至后面的摄影体位称为前后位。
2、后前位:被检者前面紧贴IR,身体矢状面与IR垂直,X线中心线由被检者身体后面射至前面的摄影体位称为后前位。前后位和后前位又称正位。
3、左侧位:被检者左侧紧贴IR,身体矢状面与IR平行(冠状面与IR垂直),X线中心线由被检者身体右侧射至左侧的摄影体位称为左侧位。
4、右侧位:被检者右侧紧贴IR,身体矢状面与IR平行(冠状面与IR垂直),X线中心线由被检者身体左侧射至右侧的摄影体位称为右侧位。
5、水平位:被检者仰卧、俯卧或侧卧于台面上,X线水平摄影。
6、左侧卧水平正位:被检者左侧卧于台面上,X线水平摄影。
7、右侧卧水平正位:被检者右侧卧于台面上,X线水平摄影。
8、仰卧水平侧位:被检者仰卧于台面上,X线水平摄影。
9、俯卧水平侧位:被检者俯卧于台面上,X线水平摄影。
10、右前斜位:被检者身体右前部靠近IR(冠状面与IR夹角小于90°角),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左后方射入至右前方射出的摄影体位称为右前斜位。也称第一斜位。
11、左前斜位:被检者身体左前部靠近IR(冠状面与IR夹角小于90°角),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右后方射入至左前方射出的摄影体位称为左前斜位。也称第二斜位。
12、左后斜位:被检者身体左后部靠近IR(冠状面与IR夹角小于90°角),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右前方射入至左后方射出的摄影体位称为左后斜位,也称第三斜位。
13、右后斜位:被检者身体右后部靠近IR(冠状面与IR夹角小于90°角),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左前方射入至右后方射出的摄影体位称为右后斜位,也称第四斜位。
14、轴位:被检部位矢状面与IR垂直,X线中心线方向与被检部位长轴平行或近似平行投射。例如髌骨轴位、跟骨轴位、颞骨岩部轴位。
15、切线位:指X线中心线与器官或病灶的边缘相切,并与暗盒或其他射线IR垂直的摄影方法。
16、前弓位:为胸部摄影时的一种特殊体位,X线中心线水平投射,摄影时被检者胸部前弓,如后背上部掌近IR,X线从被检者前方射至后方为前后方向前弓位;如下胸部前方靠近IR,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后方射至前方为后前方向前弓位。
17、蛙形位:为髋关节摄影时的一种特殊体位,被检者仰卧,IR在下,类似青蛙双下肢姿势。
18、功能位:用X线摄片来观察人体某些组织的功能。如颞颌关节的张口位、闭口位等。
四、X线摄影的原则和步骤
1、大、小焦点选择原则:在X线管容量规格允许负荷的前提下,应尽量选用小焦点,以提高照片影像的锐利度,减小几何模糊。一般对于较薄肢体(如四肢)和不易活动且照射野比较小的部位(如乳突)摄影时,应选择小焦点摄影;对于较厚肢体(如头颅、腹部、脊柱)和呼吸不易控制的部位(如胸部)进行X线摄影时,则应选用大焦点摄影。若采用高千伏摄影技术,也可选用小焦点进行摄影。
2、滤线设备应用原则:滤线器是为吸收散射线、降低图像灰雾度、提高影像对比度而设置的。原则上被检肢体厚度超过15cm或使用60kV以上管电压摄影时,应使用滤线器摄影技术。使用滤线器摄影时,必须熟悉所用滤线器的特性及使用注意事项。
3、摄影距离选择原则:为了减小影像失真及模糊度,在X线摄影时摄影距离选择原则:①在X线管负荷量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增大焦点至胶片(IP、探测器板)之间的距离。一般四肢摄影时摄影距离取75~100cm;成人胸部摄影为180~200cm;婴幼儿胸部较薄,摄影距离可减少至100cm;腹部等厚部位因要应用摄影床下滤线器摄影,摄影距离取90~100cm。②应尽量使被检者肢体靠近并平行IR,尽量减小肢体至IR之间的距离。
4、X线中心线和斜射线应用原则:X线中心线应用的一般原则是:X线中心线经过被检部位的中心,垂直于被检部位和IR。但有时为了避免影像重叠,可在不改变被检者体位的情况下,将X线中心线倾斜一定的角度(如胸骨后前位)进行摄影;有时为了观察局部结构与其他组织的关系,可让X线中心线通过被检部位的局部组织(并非被检部位的中心)垂直射入IR(如头颅切线摄影)。斜射线是X线束的重要组成部分,摄影时除了利用好X线中心线之外,还要充分利用斜射线。例如手的后前斜位摄影时,可利用中心线对准第5掌骨头,利用斜射线使掌指骨成像,减少掌骨的重叠。
5、曝光条件选择原则:曝光条件的选择,包括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的选择,摄影距离的选择,IR的选择和滤线设备的选择等。对于检查部位薄、密度低、易固定的组织宜采用小mA、长时间摄影;部位厚、密度高宜采用高kV摄影技术,以获得较多的影像信息,同时为了提高影像对比度,必须采用滤除散射线的装置;对于不易固定的部位检查,如外伤病人、危重病人及婴幼儿,应尽量缩短曝光时间。一般来说,曝光条件应根据病人的年龄、病情、被检肢体的解剖结构以及临床对照片影像的要求等进行选择。
6、平静呼吸状态方式:一般应用于前臂、下肢各部位摄影,这些部位受呼吸运动影响很小。
7、平静呼吸下屏气方式:一般应用于上臂、颈部、头部和心脏等部位摄影,因呼吸运动会导致这些部位产生运动模糊。
8、深吸气后屏气方式:一般应用于肺部、胸骨侧位及膈上肋骨摄影,因深吸气后屏气,肺内含气量增加,使影像对比度增加,同时膈肌下降,显示更多的膈上肺野及肋骨。
9、深呼气后屏气方式:一般应用于腹部及膈下肋骨摄影,因深呼气后屏气,可使肺内含气量减少,膈肌上升,更有利于显示膈下脏器,同时腹部厚度变薄,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曝光条件。工作中为使被检者保持较长时间的屏气,先作几次深吸气,然后再深呼气后屏气,以提高血液中含氧量。
10、均匀连续浅呼吸方式:一般应用于胸骨正位摄影,因此种呼吸运动可使近影像接收器的胸骨不动或活动度很小,而与之重叠的远胶片侧组织因呼吸运动使其影像模糊,从而衬托胸骨的影像。
11、放射防护基本原则:
①实践的正当化:即实践获取的利益应大于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这项实践才是正当的。②放射防护的最优化:应当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使一切必要的照射保持在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③个人剂量限值:在实施正当化与最优化两项原则时,同时保证个人所受照射的剂量不超过规定的相应限值。
12、放射防护措施:由于X线的生物损伤效应,为减少辐射线对被检者的损害,摄影中应采取缩短曝光时间、增加摄影距离、屏蔽非照射部位等措施,在确保影像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受检部位的受照剂量及非检查部位接受X线的照射。
以上就是博傲教育小编关于“放射医学技术丨X线摄影基础”内容的整理,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更多备考资料请关注医学考试在线放射医学技术频道!
![]() |
![]() |
![]() |
博傲护理 | 博傲药师 | 博傲医师 |